守一日_第五章信与墙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五章信与墙 (第2/2页)

他停了,改成了——

    「借城中父老一碗饭。」

    笔吏呼x1一紧,抬眼看他。沈望继续写:

    「城外兵未退,城内粮已竭。今以守城之需,向城中父老借米一斗,来年秋成,当还一斗半。凡家中有七岁以下孩童、七十以上老者者,留底粮一碗,不入此借。」

    「粥棚三处,晨昏两时,先儿後老,再其余;若有遗漏,责在发米之人,不在来领之人。」

    「借者有名,还者有信。此信署我名,失信者,罪在城主沈望。」

    最後,他顿了顿,添了一行小字:「愿我们守住的,不止是墙。」

    笔吏读到最後一句,手在袖下颤了一下。墨香在冷房里慢慢开,他抬头,见沈望还握着笔,指节发白,像还在打一场看不见的仗。

    「拓三十份。」沈望收笔,声音沙哑,「午时之前贴到市口与巷口,校场边贴一份。再诵一遍,让街头说书人教老人孩子都能听懂。」

    「是。」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午时,南市口的粥棚前挤满了人。大锅搭在铁架上,热气裹着姜与米香往上涌。两名兵卒维持秩序,书吏登名。粥是稀的,米星在汤里转,却真真有一口热。有人端起碗,红了眼,喃喃:「这回先给娃儿吧。」也有人狐疑地抬头,看了一眼挂在竹竿上的那张纸:「借一斗还一斗半……信写得这麽白?」

    「名字在这里。」书吏指着下首,「署的是城主。失信算他。」

    人群SaO动了一下,又安静下来。有人长长吐出一口气:「那……就借一碗命。」

    校场北边的粥棚边,围着几个熟面孔的孩童。昭璃把他们排好,先把最小的推到前面。粥棚旁的柱子上,贴着同样一张纸。她抬眼扫了一遍,那行字「愿我们守住的,不止是墙」像一枚火印熨在视线里。

    「昭nV郎,纸上写的是什麽?」阿洵的娘托着碗,小声问。

    昭璃便把那张「信」念给大家听,字字分明。念完,她回头看见Y影里站着的人——盔甲未着,披一件深sE外裳,双手空着,没有带刀。

    沈望没上前,只在远处看。粥棚冒着热,他看见孩子们端着碗,捧在手心,像捧一盏灯。他看见昭璃抬眼,视线与他相撞,又自然滑开,像是彼此都心照不宣:这不是军令,是一封信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夕yAn从云後斜斜落下,城墙的影子被拉得长。沈望回到城楼时,副将迎上来,压低声音道:「市口稳住了,没起乱。有人骂,也有人哭,更多的人排队。」他顿了顿,像是难得想说一句私话,「大人,这张信……立住了。」

    「还要再立。」沈望站在nV墙後,望向灰暗的远山,「五日内,敌若不退,就要来试墙。墙要y,心也要y。」他握住垛口的手慢慢用力,「但y不是冷。」

    副将沉默片刻,忽道:「校场边那一处,却格外安静。」

    沈望「嗯」了一声,没有再问。

    他知道为什麽——那里有一个人,她的存在就像一盏灯,能把一群人的呼x1稳住。

    风起,城头的旗子「啪」地一声扬起,像一面被拉直的心。沈望侧头,看着天边最後那一线光,忽然低声道:「把北麓斥候再派两队出去。别远,能看见烟就回报。」他停了停,补了一句:「注意山谷与林径,别只盯大路。」

    副将一怔,旋即应是。那是昭璃提醒过他的——不是墙,不是军令,人,才是城。城外若还有人困在谷里,粥棚的灯火就只能照到墙内的脸。要去看,至少要看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夜里,笔房又亮起灯。沈望把白日的稿本摊开,另取一张小纸,提笔写下几行:

    「给校场孩子:明日粥棚仍开,凡会念人若无信,不立者,可多添半勺。」

    他写完,自己先笑了一下,笑里带着某种近似孩子气的轻。把这小纸摺好,他出了门,沿着巷道走到校场边,将小纸塞进昭璃常用的字帖里角,压上那块她总用来镇纸的小石。

    走回城楼的路上,风从背後推着他,带着熬米的香与夜草的清。脚下石阶还Sh,月亮从云里露了半轮,像一枚温着的银。

    他忽然明白,今日立下的不是一张字纸,而是一道缝——墙与人之间,冷与暖之间,军令与活命之间。一道缝足够细,细到只容一缕火穿过;也足够亮,亮到让人知道,墙里面不是空。

    他停在阶上,回头看了望归城一眼。城里某处,一盏灯准时亮起。他想,那应该是校场。

    沈望在心里,无声念了一句:

    「愿我们守住的,不止是墙。」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