忘言之境 (一)_第二章:寂谱之重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二章:寂谱之重 (第1/1页)

    无声之地,事事皆音。

    静者,非无,乃听;无者,非空,乃应。

    ---

    山墙之後,是一座无阶之殿。无阶,非无路,而是每一步都需由心造阶。玉天玑不急不缓,足下石生,静中自有回响。

    步至殿前,殿无门额无梁柱,却有一「坐者」,跏趺於正中石座之上,身披灰布,头戴竹檐笠,身形佝偻而不腐,气息如常而不动。眼无睁,口未合,双耳封以金蜡。其前一案,搁一卷竹简,无字无章,封口以蜡,纹如波澜。

    玉天玑不言,右手平伸,五指轻张,向案上一拜。那坐者未动,竹简忽自震鸣,声不过寸,却如万里风雷遥遥振耳。

    案後石地浮出一行小字:

    「无语可听者,始能记寂。」

    竹简随即自开,卷展为谱,细细划出三行九列,分别为:

    一行:见、止、入

    二行:静、映、转

    三行:寂、照、无

    每字如画、如图,如剑痕刻於心魂,非可一望而尽。玉天玑心神微震,眼中忽闪过一幕幕过往:焚梦殿前的火光、北邙雪夜的溃军、忘年师兄之笑、命局初开之惊悟——皆一瞬即逝。

    谱未言语,却如十年问道。

    此时,殿後生风,墙面自分,一道隐门裂现,内中光暗交错,有六人影立於Y中,一一又着灰衣,无颜、无声、无名。

    地上闪字:

    「选三而行,记寂为证。若破音者,永将逐出。」

    玉天玑不动声sE。此考验,无名无题,试非b战,是以静合静。

    他心中思索——其闭目之际,心海微澜,非以目观形,而是以「心念」细辨眼前六道人影。第三位,其影虽静,却散发着一GU「绝对的宁静」,似能将万虑皆止。第五位,其身形如镜,无声中映照出无数「旧日景象」,却又透着一种不染尘埃的清澈。第六位,则如风中之影,无迹可寻,无形可辨,却与他此刻「不存」的心境最为契合。

    若以气应之,破静。

    若以眼对之,入形。

    若以念引之,动机。

    皆犯「忘言」之界。

    他闭目,深x1,再睁。

    ——只走向第三位。

    那人不动,其影却缓缓变淡,形T消散於风中,唯遗一物落於地——半片琉璃之耳。此耳通透无瑕,莹澈如水,无半点杂质,正象徵着「止」的纯粹与不染,能让一切喧嚣止於心外,不生半点回音,内映一字:止。

    再选,第五位。

    此人影稍动,脚下起雾,雾中映出旧日江湖某场生Si战局,正是玉天玑三年前所破的「计中计」。他不惊、不动,唯於心内沉一句:「过者非我,今日无名。」

    影沉雾散,落下一片残镜。镜面虽残缺,却映照出玉天玑之影,不动,无口无眼。这残镜喻示「映」的本质不在於完整或完美,而在於如实反映,不增不减,不带任何主观的扭曲,只见本来面貌。镜下字显:映。

    第三选,第六位。

    此人形如树影,风起即散。无声,无迹,无留下物。但整个大殿忽然轻震,竹谱自起,回卷合束,无字竹面此刻浮现一行细纹,如心跳,缓缓律动。

    字现:

    「止、映、寂——初步记寂。三证成,开无言卷首。」

    此时,那「坐者」忽有动静,无睁眼、无张口,却以指轻敲石案三声,声无回响,却令整殿静中生鸣,如入耳钟磬。

    玉天玑心知——这敲声,并非对他,而是宣告:

    他,已入寂谱。

    非习者,非讲者,非信者,而是——见者。

    此乃寂谱第一重:「无声为证」,若破声者,则永远失之於门外。

    他轻取竹卷,置於x前,无语躬身一礼,转身踏出殿外。

    此去,便是忘言之境的真正深处。

    山风再起,无言,却似低语:

    ——从此,他所说的每一个「不语」,都是天下最重的言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